在互聯網時代,互聯網精神盛行,但是原本互聯網精神所指的開放、共享,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能夠更方便的服務消費者卻有些變味。在門窗行業,所謂的共享變成了可恥的抄襲,原本的開放,卻成為抄襲的沃土。各個企業爭相抄襲,門窗行業同質化在加劇的同時,低質化的問題更加嚴重,這種情況反映到終端市場,就成了讓各企業均叫苦不迭的“價格戰“。
缺乏創新 陷入惡性循環
博弈漸行漸遠讓價格戰日漸肆虐,缺乏創新的產品同樣讓這些抄襲的企業最終陷入惡性循環。有的是搶注他人商標,有的打擦邊球,混淆視聽,以蒙蔽消費者,獲得利益。近幾年門窗行業興旺發展,一系列的門窗品牌名聲上升。因而,也便引來各行各業抄襲者紛繁在門窗行業內打“擦邊球“。仿冒產品不僅降低了品牌企業的利潤空間,也讓消費者遭受損失。
一部分門窗企業為了追求銷售利潤,快速步入了“模仿““抄襲“之路,外觀大牌化,價格白菜化,受到一部分消費者追捧。企業在“小投入,高回報“的循環里樂此不彼,不僅從外觀上剽竊知名品牌的設計,在促銷方式和渠道運作上也毫無新意。
營銷雷同 缺乏消費辨識
門窗企業還處在發展階段,大部分企業都處在一個以產品為基礎,營銷為核心,形成了產品、價格、渠道、促銷的4P營銷模式。另一方面,門窗商家信譽的缺失,服務的不足以及產品嚴重缺乏創意的情況下,逐漸促成了惡性競爭。市場上的“總裁報價會““工廠直銷會““團購砍價會“早已讓消費者味同嚼蠟,已不能為企業達到預計的實際效益了。消費者的理性思想在不斷的增加,門窗企業試圖用“粗制濫造“和促銷達到最大利潤的夢想也將落空。
營銷手段的雷同很難提高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辨識度。作為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“,門窗企業也許能留下點深刻印象,但隨著同類產品通過相同手段的不斷重復,相信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,將很快產生疲勞感,即便是已經建立了一點的印象,恐怕也要被消磨干凈了。
總的來說,行業內的偽互聯網精神橫行,不僅是對那些“原創作者“產生傷害,最終的受害者還有整個行業。一個行業要想始終充滿蓬勃的生命力,創新精神必不可少,過度的同質化和低質化,門窗行業也將難以得到發展可言。